类脑智能创新论坛成功召开

时间:2015-07-13浏览:538

以“认识脑”和“模拟脑”为目标的脑科学和智能科学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前沿领域之一,为抢占“模拟脑”的类脑智能这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围绕类脑智能研究与创新展开充分的交流与研讨,进而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和社会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有力支撑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6月26日~27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参与承办的“类脑智能创新论坛”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举办。论坛参加人员包括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及天津开发区的重要领导、特邀做专题报告的三位院士——蒲慕明、郑南宁与谭铁牛,并邀请到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微软亚洲研究院、IBM中国研究院、华为中央研究院、三星北京研究院、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工智能专家做主题报告;邀请到行业主管部门、骨干企业、投融资机构代表40余人参与类脑智能创新论坛产业分会智能产业发展研讨;邀请到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单位264位对智能技术感兴趣的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参会。参会“政、产、学、研、用、资”六方领导与专家一起研讨,在智能科技成果如何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本市场如何助力智能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议题上达成重要共识,在脑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上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中国脑计划重大专项的落实。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科技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今晚报、天津广播电视台与天津卫视等10余家中央及地方媒体记者赴天津滨海新区对“类脑智能创新论坛”进行了报道。截至6月30日,共播发原创性报道14条。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第一时间发布消息稿,中央电视台6月28日《新闻联播》播出报道,中央电视台6月30日财经频道播出专题报道,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重要媒体均给予报道。其中,《科技日报》为头版头条,《中国科学报》撰写了3000字特稿给以重点报道,“智能+”的概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快速传播。

 

会议基本情况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

天津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天津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协办单位: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

          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会议议程

(一)论坛时间

2015年6月27日8:40-17:30

(二)论坛地点

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三楼贵宾厅

(三)日程安排

 

时间

日程安排

地点

08:40-09:00

会议签到

开发区管委会三楼贵宾厅

09:00-09:10

开幕式

主持人:王东琳 

       

主要议程:

09:00-09:05介绍参会嘉宾

09:05-09:10滨海新区副区长金东虎致欢迎辞

09:10-10:40

院士报告

09:10-09:40大脑可塑性与类脑智能研究

-蒲慕明

09:40-10:10类脑计算实现途径的探索

-郑南宁

10:10-10:40关于类脑智能研究的若干思考

-谭铁牛

 

10:40-11:00

茶歇

 

11:00-11:40

专家报告

11:00-11:20 Brains as Emergent Attentive Turing Machines

- Juyang Weng

 

11:20-11:40 China Brain Initiative–Accelerating 

The Realization of Brain-inspired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Zhiyong Yang

 

开发区管委会三楼

贵宾厅

11:40-13:30

午餐

管委会二层餐厅

13:30-15:10

专家报告

主持人:徐波 

 

主要议程:

13:30-13:50多模态注意转换的神经机制研究

      -王佐仁

13:50-14:10机器智能与磁共振脑联接图谱结合应用于临床脑疾病研究

-王征

14:10-14:30类脑信息处理

-刘成林

14:30-14:50类脑芯片

-陈云霁

14:50-15:10类人服务机器人

      -乔红

 

开发区管委会三楼

贵宾厅

15:10-15:30

茶歇

 

15:30-17:30

专家报告

15:30-15:50 Cognitive Computing

-秦勇

15:50-16:10人工智能需要一场认知革命吗

-胡郁

16:10-16:30利用多智能构建自然语言问答系统

-周明

16:30-16:50How we embrace intelligence

-史媛媛

16:50-17:10类脑与认知的思考

-薛希俊

17:10-17:30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邹风山

 

 

开发区管委会三楼

贵宾厅

17:30

会议结束

 

 

二、参会嘉宾名单

(一)科学技术部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1

杨咸武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

副司长

2

问  斌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信息与空间处

副处长

3

李  非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重大科学研究处

副调研员

(二)中国科学院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1

戴博伟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

副局长

2

房自正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党组副书记

3

沈  毅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生命科学处

处长

3

陈明奇

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信息化工作处

处长

4

申荣铉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信息海洋处

副处长

5

于  洁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技术科学处

主管

6

张  维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信息海洋处

主管

7

吕珍慧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新闻宣传处

主管

 

(三)天津市滨海新区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1

金东虎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副区长

2

黄亚楼

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任

3

王雪佳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主任助理

4

吴国华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发展局

局长

 

三、参会专家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1

蒲慕明

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

所长/院士

2

郑南宁

西安交通大学

院士

3

谭铁牛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院士

4

Juyang We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SA

Professor

5

Zhiyong Yang

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 USA

Professor

6

王  燕

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

书记

7

王佐仁

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8

王  征

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9

王东琳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10

王小明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书记

11

徐  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12

战  超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副所长

13

刘成林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主任/研究员

14

乔  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副主任/研究员

15

陈云霁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16

胡  郁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副总裁

17

邹风山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

副院长/研究员

18

周  明

微软亚洲研究院

首席研究员

19

秦  勇

IBM中国研究院

高级研究员

20

薛希俊

华为中央研究院

研究员

21

史媛媛

三星北京研究院

部长

 

附件1. 报道原文

1.《人民日报》 2015-06-29 12版

记者从日前在天津召开的“类脑智能创新论坛”上获悉:近年来,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角逐的热点,美国、欧盟都相继启动相关研究计划,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脑的研究,正在论证相关计划,即将启动“中国脑计划”。

 

近年来,传统智能技术在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还存在着机器学习不灵活,综合智能水平与人脑相差较大等诸多发展瓶颈,很难应对现代信息社会对海量复杂信息处理的要求。随着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都意识到,智能技术可以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获得启发,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提高机器的智能水平。脑科学主要从生理角度研究脑组织的多尺度结构及其与各种认知功能、疾病的联系、探索人类行为的认知机理。而类脑智能研究将借鉴脑的多尺度结构及其认知机制,提出并实现受脑信息处理机制启发的智能框架、算法与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认为,基于对人脑信息处理机制及人类智能的研究,将可能发展出一套类脑智能计算理论与技术,引领未来信息技术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迈进。他说,类脑计算是本世纪科学界的重大挑战之一,是目前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备受关注的“大问题”。

 

“借鉴脑信息处理机制研发下一代智能系统已成为人工智能研究重要的发展趋势,未来的机器智能研究需要与脑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深度交叉融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强调,类脑智能的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行为,中国应该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

 

与会专家指出,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极大地推动类脑智能研究的突破和发展,引领未来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重塑国家的工业、军事、服务业等行业格局,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2. 新闻联播:《简讯:我国类脑智能研究成果显著》

【联播简讯】记者从昨天召开的类脑智能创新论坛了解到:我国已初步研发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类脑计算系统,并围绕环境感知与交互、类人机器人等方面进行了应用验证。

 

3. 新华社 谭铁牛院士:我国智能科技成果已进入大规模

实际应用

文章来源:新华社 周润健    发布时间:2015-06-29

 

http://www.cas.cn/cm/201506/t20150630_4381393.shtml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近日在天津举行的“类脑智能创新论坛”上介绍说,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一些智能科技成果已经进入大规模实际应用。

 

谭铁牛指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良好,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识别、语音识别、中文信息处理、大数据舆情分析、智能视频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智能科技成果已经进入大规模实际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得到加速应用和推广,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2014年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猛增54%,达到5.6万台。谭铁牛坦言,我国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系统工程综合能力,尤其是在高精尖零部件、基础工艺、工业设计、大型智能系统、大规模应用系统以及基础平台与数据开放共享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距较大。同时,由于我国在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高科技人才队伍、高科技产业投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导致我国人工智能的整体应用水平还相对较低。比如,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只有13%,机器人的四大关键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控制器)长期依赖进口,“机器人密度”只有德国日本的十分之一。

 

4. 新华社 谭铁牛院士:“人+机器”的组合将是

人工智能主流方向

新华社 周润健   发布时间:2015-06-28 http://www.cas.cn/cm/201506/t20150629_4380525.shtml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6月27日在此间表示,“人+机器”的组合将是人工智能研究主流方向。

 

谭铁牛在天津举行的“类脑智能创新论坛”上介绍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行业产生重大颠覆性影响,“智能+X”将成为创新时尚。人工智能将在国防、医疗、工业、农业、金融、商业、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广泛应用,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引发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人工智能还将对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谭铁牛说,随着人工智能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智能机器将全面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人机共存’将成人类社会的新常态,人们和智能机器的社会分工将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迁。”

 

谭铁牛表示,智能科技“以人为本”,解放人类脑力和体力,人们将可以花更多的时间用于高级决策、规划、判断、推理、科研、教育等机器不擅长的工作。

 

“人工智能(或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各有所长,因此需要取长补短,融合多种智能模式的智能技术将在未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谭铁牛判断说,“‘人+机器’的组合将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方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5. 科技日报“智能+X”将成未来创新时尚

科技日报 李大庆  发布时间:2015-06-28 http://www.cas.cn/cm/201506/t20150628_4380413.shtml

 

当中国科技界和商界大谈“互联网+”的时候,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谭铁牛在27日由中科院和天津滨海新区政府主办的“类脑智能创新论坛”上却预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行业产生重大颠覆性影响,“智能+X”将成为创新时尚。

 

计算机和互联网诞生以来,信息的膨胀速度远远超出人类智力掌握的能力。人类迫切需要延伸自身感官能力和智力,以应对海量信息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我们人类的大脑很神奇,它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可以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能处理视觉、听觉、判断、推理、学习、思考、规划、设计等各类问题,可谓是“一脑万用”。已经有近60年历史的人工智能研究距离人类智能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谭铁牛形容说,现在的人工智能水平是,有智能没智慧:无意识和悟性,缺乏综合决策能力;有智商没情商:机器对人的情感理解与交流还处于起步阶段;会计算不会“算计”:人工智能下围棋只有业余五段水平;有专能无全能:会扫地的机器人不会擦桌子。

 

尽管人工智能还处于“婴幼儿”阶段,但谭铁牛认为“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还是推动人工智能迎来了新的春天”。近年来,围绕脑科学的探索与研究不断升温,许多国家都发起脑科学研究计划,其中美国的脑计划定位在新设备研发与大脑活动的信号测度方面;欧盟的人类脑计划综合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计算的研究;中科院也于2012年启动了先导专项“脑功能连接图谱计划”,以各种新型环路研究技术,建立几种重要脑功能(感知觉、记忆与学习、情绪、抉择)连接图谱。

 

借鉴脑信息处理机制研发下一代智能系统已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趋势。谭铁牛说,目前,类脑智能研究取得的进展只是对脑工作原理初步的借鉴,未来的机器智能研究需要和脑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深度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行业产生重大颠覆性影响,‘智能+X’将成为创新时尚。人工智能将在国防、医疗、工业、农业、金融、商业、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广泛应用,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引发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谭铁牛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智能机器将全面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人机共存”将成人类社会结构的新常态,人类自身和智能机器的社会分工将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可以肯定,智能科技会‘以人为本’,重在解放人类的脑力和体力。人们将可以花更多时间用于高级决策、规划、判断、推理、科研、教育等机器不擅长的工作。”

 

6. 中国经济网 北京6月27日讯(记者佘惠敏)

《经济日报》 2015-06-29 03版

 

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类脑智能创新论坛”今天在天津召开,国内外脑科学和智能技术领域专家学者、行业代表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智能化时代”,智能技术正在也将继续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其核心就是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随着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都已经意识到,基于对人脑信息处理机制及人类智能的研究,将可能发展出一套类脑智能计算理论与技术,引领未来信息技术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迈进。因此,近年来,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角逐的热点,美国、欧盟都相继启动相关研究计划,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脑的研究,正在论证并启动“中国脑计划”。

 

本次论坛以“类脑智能创新研究”为主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做主题报告。来自中科院自动化所、上海神经所、计算所等研究机构的专家代表和IBM、科大讯飞、华为、微软、三星等企业研究院的专家也介绍了各自的类脑智能研究工作。与会专家指出,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极大地推动类脑智能研究的突破和发展,引领未来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重塑国家的工业、军事、服务业等行业格局,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当前,世界各国在类脑智能方向的研究都刚刚启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处于蓄势待发之势。据悉,作为本次论坛的主要承办单位,中科院自动化所是我国智能技术领域的一支国家重要研究力量,现已集中全所优势,率先启动了类脑智能研究,成立了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并已取得部分阶段性成果。如:研究并初步实现了微观尺度视觉感知与记忆的脑模拟系统,以动态可视化的方式展示认知功能相关的神经元与神经网络活动;研究并初步实现了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类脑计算系统,并围绕环境感知与交互、类脑自动推理、类人机器人等开展了应用验证。

 

7. 新华社 “中国脑计划”即将启动,类脑计算抢占新制高点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627/c172467-27217715.html

 

新华社天津6月27日电(记者周润健、余晓洁)记者从27日在天津召开的“类脑智能创新论坛”上获悉,近年来,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角逐的热点,美国、欧盟都相继启动相关研究计划,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脑的研究,正在论证相关计划,即将启动“中国脑计划”。

 

近年来,随着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都已经意识到,智能技术可以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获得启发,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提高机器的智能水平。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看来,基于对人脑信息处理机制及人类智能的研究,将可能发展出一套类脑智能计算理论与技术,引领未来信息技术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迈进。他说,类脑计算是本世纪科学界的重大挑战之一,是目前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备受关注的“大问题”。

 

“人工智能将推动‘第二次机器革命’,实现人类社会的‘指数级增长、数字化进步和组合式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强调说,“类脑智能的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行为。中国应该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脑的研究,正在论证,即将启动‘中国脑计划’。”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王东琳介绍说,中国的脑计划在脑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将推动类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日本、美国和欧盟都已经启动了各自的脑计划,中国当然不能落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告诉记者,中国脑计划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体是以理解大脑为中心,两翼分别是诊断、治疗脑疾病和类脑智能技术的发展。两翼都侧重应用。

 

与会专家指出,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极大地推动类脑智能研究的突破和发展,引领未来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重塑国家的工业、军事、服务业等行业格局,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前,世界各国在类脑智能方向的研究刚刚启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处于蓄势待发之势。

 

据了解,中科院自动化所率先启动了类脑智能研究,并成立了类脑智能研究中心,通过对人脑信息处理机制的研究、模拟和应用,实现类脑智能计算技术,启发未来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8. Experts gather to confer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pdated: 2015-06-27 17:24 http://usa.chinadaily.com.cn/china/2015-06/27/content_21121521.htm

By Cheng Yingqi(chinadaily.com.cn)

While the use of big data and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er hardware brings new life into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xperts warn that people should temper their expectations.

On Saturday, more than 200 scholars and industry experts in neuro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brain-inspi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t the 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 Forum in Tianjin. The event was hel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government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Despite that the research into AI started nearly six decades ago, the booming period only began in recent years, as big data on the Internet provides plenty of materials for AI and thus promoted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accuracy of its learning," said Tan Tieniu,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field of AI research began at a conference in 1956 at Dartmouth College in the US. The field's founders believed that a machine as intelligent as a human would be made in a few decades.

Their vision was later proved an obvious underestima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ject and AI development entered a slow phase, which lasted until the recent boom.

Between 2009 and 2013, some $17 billion was poured into the AI sector, with over 60 percent annual growth every year, according to a report published in 2014 by quantitative analysis firm Quid.

"The development of brain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the broad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and the upgrading hardware capacity did help us make a good number of new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AI, yet we still should not pin too high expectations for human-like AI to be developed in the near future," Tan said.

Primarily, the difficulties of building an AI system as smart as a human comes from our limited understanding on our own brain system, according to Zheng Nanning, an academician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We are not fully aware of the structural-functional relationship of the human brain, or the math expression of memory, or the communication coding of our brains," he said. "As a result, AI research is an exciting yet formidable field of research, which is never easy for researchers."

Tan, who is an academician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uggested the government form an unified plan to boost research.

"An unified plan will help enhance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smooth personal exchange and the building of a public platform that is necessary for bridging neuroscience with computing science," he said.

In 2013, the EU launched a 10-year scientific study, the Human Brain Project, estimated to cost $1.33 billion. In the same year, the US started a similar venture, the BRAIN Initiative.

In this year's "two sessions" in March, Baidu Chairman Robin Li, also a CPPCC member, put forward a proposal for China's brain research plan. Experts from Saturday's conference said that such projects are already being studied.

9. 中国广播网 类脑智能创新论坛聚焦下一代智能技术发展

http://www.cas.cn/cm/201506/t20150629_4380538.shtml

6月27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类脑智能创新论坛”在天津召开,国内外脑科学和智能技术领域专家学者、行业代表20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以“类脑智能创新研究”为主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做主题报告。他们从理解脑和模拟脑的角度,解读当前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研究现状,阐释类脑智能与理解人脑认知功能机制之间的关系。与会专家指出,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极大地推动类脑智能研究的突破和发展,引领未来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重塑国家的工业、军事、服务业等行业格局,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据专家介绍,随着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都已经意识到,智能技术可以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获得启发,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提高机器的智能水平。基于对人脑信息处理机制及人类智能的研究,将可能发展出一套类脑智能计算理论与技术,引领未来信息技术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迈进。因此,近年来,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角逐的热点,美国、欧盟都相继启动相关研究计划,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脑的研究,正在论证并启动“中国脑计划”。“中国脑计划就是一体两翼的格局,就是我们要理解大脑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这是一个主体,两翼是一边要诊断治疗脑疾病,类脑智能技术的发展是另外一个翼,是为产业发展、为社会人口健康提供服务,”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介绍说。

 

据蒲慕明院士介绍,传统智能技术在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发展瓶颈。如机器学习不灵活,需要较多人工干预,综合智能水平还比较低。但近年来,随着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的发展,类脑智能技术获得发展,一个像人类一样能够成长学习的机器人有可能在未来成为现实,“它的硬件方面就是要有类脑的芯片,以前的芯片和大脑的处理信息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就从类脑芯片开始,类脑的处理器,到新一代的计算机,新一代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不是只是服务性的机器人,能够自主学习,可以和环境有互动,这就叫未来理想的机器人。”

 

当前,世界各国在类脑智能方向的研究都刚刚启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处于蓄势待发之势。作为本次论坛的主要承办单位,中科院自动化所是我国智能技术领域的一支国家重要研究力量,现已集中全所优势,率先启动了类脑智能研究,并成立了类脑智能研究中心,通过对人脑信息处理机制的研究、模拟和应用,实现类脑智能计算技术,启发未来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跨越式发展。目前,该研究所已取得部分阶段性成果。如:研究并初步实现了微观尺度视觉感知与记忆的脑模拟系统,以动态可视化的方式展示认知功能相关的神经元与神经网络活动;研究并初步实现了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类脑计算系统,并围绕环境感知与交互、类脑自动推理、类人机器人等开展了应用验证。

 

10. 中国新闻网 中国“类脑智能”研究蓄势待发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刘家宇  发布时间:2015-06-27

 

http://www.cas.cn/cm/201506/t20150629_4380440.shtml

 

脑科学与类脑智能近年来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角逐的热点,欧盟及美国在2013年分别启动了10亿欧元和45亿美元的“脑计划”,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脑研究,正在论证并酝酿“中国脑计划”,大规模“类脑智能”研究正蓄势待发。

 

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类脑智能创新论坛” 27日在天津开发区召开,国内外脑科学和智能技术领域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百余人参会,围绕“类脑智能创新研究”主题展开讨论。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极大地推动类脑智能研究的突破和发展,引领未来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重塑中国工业、军事、服务业等行业格局,成为中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智能化时代”,包括智能化信息获取、智能信息处理与通讯、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正在也将继续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其核心也是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传统智能技术在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发展瓶颈。这些瓶颈已很难应对现代信息社会对海量复杂信息处理的要求,因此新一代智能革命正呼之欲出。

 

随着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都已经意识到,智能技术可以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获得启发,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提高机器的智能水平。基于对人脑信息处理机制及人类智能的研究,将可能发展出一套类脑智能计算理论与技术,引领未来信息技术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在当日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称,借鉴脑信息处理机制研发下一代智能系统已成为人工智能研究重要的发展趋势,目前,类脑智能取得的进展只是对脑工作原理初步借鉴,未来机器智能研究需要与脑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深度交叉融合。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认为,如何从对大脑可塑性相当粗浅的理解中,抽取对类脑智能技术有启发性的内容,将是目前类脑智能研究的主要课题。

 

人工智能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类脑智能为何从一个“老问题”变为“新热点”?谭铁牛分析,脑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进展丰富了人们对大脑的认识;大数据的出现为机器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训练样本。计算能力的提升使大规模模拟成为可能;集成电路等领域的突破奠定了硬件基础;应用的需求使类脑智能“老树发新芽”。

 

当前,世界各国在类脑智能方向研究都刚刚启动,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处于蓄势待发之势。作为本次论坛的主要承办单位,中科院自动化所是中国智能技术领域的一支重要研究力量,现已启动类脑智能研究,并成立了类脑智能研究中心。目前,该研究所已取得部分阶段性成果:研究并初步实现了微观尺度视觉感知与记忆的脑模拟系统,以动态可视化的方式展示认知功能相关的神经元与神经网络活动等。

 

11. 中国科学报 类脑智能风暴席卷而来

《中国科学报》 2015-06-30 第4版 综合

 

看过电影《终结者》的人都会对施瓦辛格扮演的拥有人形外表和钢筋铁骨的机器人杀手印象深刻,电影对人工智能所赋予的疯狂想象,令人震撼不已。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人类智能水平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秘书长、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谭铁牛的话说,当前的人工智能系统“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

 

人工智能下一步究竟如何发展?6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类脑智能创新论坛”在天津召开,200余位国内外脑科学和智能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头脑风暴”。

 

两个大脑 深度融合

 

当前,“智能化时代”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其核心也是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然而,传统智能技术在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发展瓶颈。比如,机器学习不灵活,需要较多人工干预或大量标记样本;不同模态和认知功能之间交互与协同较少;目前机器的综合智能水平还与人脑相差较大等。

 

人类大脑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觉得,神经系统与其他生物系统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可塑性,也就是结构与功能可依据使用的历史而改变。“可塑性是大脑认知功能的基础,也是类脑智能系统最可借鉴的特性。”

 

随着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都已经意识到,智能技术可以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获得启发,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提高机器的智能水平。“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度融合将促进类脑智能研究。”谭铁牛说,“‘人+机器’组合将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方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世界各国 蓄势待发

 

始于18世纪的以蒸汽机技术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开启了解放人类体力的“第一次机器革命”。而如今人们相信,人工智能将引领“第二次机器革命”。

 

近年来,围绕脑科学的探索与研究不断升温,许多国家都发起了类脑科学研究计划。譬如,欧盟的HBP计划综合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计算研究,以计算模拟为核心,从多尺度揭示脑信息处理机制,旨在揭示人脑和人类的本质,为未来脑疾病诊断和治疗建立新范式。欧盟将其作为未来新兴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两个旗舰项目之一,计划投资10亿欧元。

 

类脑智能也成为产业界的前沿热点。2014年,IBM公司推出了TrueNorth芯片,在芯片级模拟人脑计算,可进行超低功耗的多目标学习任务,主频处理与人脑网络相近,能耗不到70毫瓦。而谷歌公司在2013年收购了8家机器人公司,去年又斥资4亿美元收购人工智能初创企业DeepMind。

 

“在未来科技导向的发展中,哪个国家抓住了信息化迈向智能化的先机,哪个国家在类脑智能化领域取得了理论性和应用性突破,哪个国家就引领了未来世界的发展。”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王东琳说。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关口

 

自1956年提出以来,人工智能经历了近60年的积淀,已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早在1997年,“深蓝”计算机就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11年,IBM的沃森知识问答系统在电视智力竞赛节目中战胜了两位人类冠军。

 

但在谭铁牛看来,这些例子都是面向特定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即专用人工智能,而真正意义上完备的人工智能系统应该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

 

“未来人工智能的研究将致力于在通用智能系统或强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突破。”谭铁牛判断,“通用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任重道远,类脑智能是实现从专用到通用人工智能突破的重要途径。”

 

作为我国智能技术领域的一支国家重要研究力量,中科院自动化所率先启动了类脑智能研究,并于今年初成立了类脑智能研究中心,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如初步实现了微观尺度视觉感知与记忆的脑模拟系统,以动态可视化的方式展示认知功能相关的神经元与神经网络活动;初步实现了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类脑计算系统,并围绕环境感知与交互、类脑自动推理、类人机器人等开展了应用验证。

 

此外,中科院也于2012年启动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脑功能连接图谱计划”,以各种新型环路研究技术,建立几种重要脑功能(感知觉、记忆与学习、情绪、抉择)连接图谱。“脑功能连接图谱计划”也将十几个来自生物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中科院研究所连接在了一起,在他们的跨界合作中将迸发出怎样的科学火花?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