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新闻
我国脑计划今年要走三大步
时间: 2013-02-19     作者:

2002年2月19日《中国青年报》

流传了几千年的针灸为什么能治疗疾病?为什么偏偏是我们使用复杂的汉语?针刺信息如何在中枢神经系统获取、处理与整合———中国人大脑与汉语认知间的奥秘,不仅是国内科学家要攻克的科学堡垒,也是国际科学界的兴奋点。凭借丰富的神经信息学资源,去年我国作为第20个成员国加入全球人类脑计划。

全球人类脑计划负责人考斯陆博士称,中国的参与不仅有助于中国在这一领域与国际保持同步,也将对全球神经信息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据了解,在我国脑计划中,科学家们将利用图像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绘制出针刺信息在脑内获取、处理和整合的图谱,从而揭开经络的奥秘,找到经络的实质。国内专家在汉语认知的脑功能成像等方面已经获得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现在要做的是整合全国研究的资源,建立汉语认知的脑功能成像神经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使我国在汉语认知研究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信息中心主任尹岭教授介绍说,“今年我国脑计划要走三大步,第一,收集神经信息资源,建立起中国神经信息学研究队伍,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立项的科研课题;其次,建立中国的神经信息学数据库和工作平台;第三,建立神经信息电子网络,计划今年第一季度首先在6城市11个科研协作单位开通,并与全球神经信息电子网络接轨。这样我国才可以参与神经信息学国际标准的制订,可以及时引进全球人类脑计划已经成熟的数据库和信息工具,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研究,共享全球人类脑计划的科研成果”。

 

只有1.5公斤、但却由14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部分,也是宇宙中已知的最为复杂的组织结构之一。对于大脑的研究数据,科学家用“海量”一词来形容。人脑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人们目前的认识能力。传统的细胞生物学等的实验室研究,对于解决人脑对复杂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加工及高级认知功能的机制的认识,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了对付海量数据,以神经信息学为核心内容的人类脑计划孕育而生。

 

神经科学家和信息学家希望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建立神经信息学数据库和有关神经系统所有数据的全球知识管理系统,将有关脑研究的“海量”数据进行检索、比较、分析、整合、建模和仿真,绘制出脑功能、结构和神经网络图谱,从基因到行为各个层次,加深人类对大脑的理解,最终实现认识脑、保护脑和创造脑。

 

国际科学界认为,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立完成“人类脑计划”这项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像人类基因组计划那样开展国际间的大规模协作。人类脑计划正在全球拓展,2000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科学论坛批准建立以美国为牵头国家的神经信息学工作组,根据国际神经信息组织的规定,成员国之间可以利用电子网络寻求研究协作伙伴,进行数据交换和科研协作,可以使用通用神经信息学数据库和信息工具,承担科研任务,共享科研成果。全球人类脑计划工作组要求每个成员国提供能够被全人类共享的神经信息资源。

 

现在各成员国都在你追我赶地运作人类脑计划,现在谁做得最多,将来谁就拥有最多的知识产权。美国在这一领域最先起步,承担的项目最多,去年又投入数千万美元。欧盟不甘示弱,加大了在这方面的投入和研究步伐。“今年是全球人类脑计划三年工作计划的第三年,与其他成员国相比,我们的行动已经慢了两拍,我们必须在今年完成欧盟和其他成员国三年完成的任务。”尹岭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