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新闻
脑科学|“坏男孩”更难被笑声感染
时间: 2017-10-05     作者:

与大多数动物一样,我们人类也有着强烈的社会属性,我们需要经常跟其他人交流,并组成社交网络。然而,我们中间总是存在一定数量的“反社会分子”,威胁着这个社交网络的安全。那么,这些“反社会分子”为什么会做出异常的举动呢?他们的大脑跟正常人是否有差异呢?一些研究表明,这些“反社会分子”在加工他人负面情绪时的神经活动弱于正常人,即使他们知道对方非常害怕或者非常伤心,他们仍很难“同情”对方。这是合理的,如果“反社会分子”有了足够的怜悯心,那还怎么搞破坏呢?不过,如果对方哈哈大笑,“反社会分子”是否也无动于衷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来自英国、比利时和葡萄牙的研究者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好男孩”和“坏男孩”在听到笑声时的大脑反应有何差异。该实验共招募了93名年龄在11岁到16岁之间的男性受试者,其中32名受试者具有破坏性行为和高度冷酷无情的特质(“超坏男孩”组,DB/HCU),30名受试者具有破坏性行为和低度冷酷无情的特质(“坏男孩”组,DB/LCU),另外31名受试者作为无异常行为的对照组(“好男孩”组,TD Controls)。所有受试者都接受了fMRI扫描,扫描过程中受试者会听到很多段真实的笑声,期间会夹杂着一些假笑和哭声。扫描结束后,受试者会对笑声的“沉浸感”打分,即听到笑声后你有多愿意分享对方的情绪。

通过分析fMRI数据,研究者发现,不管是“好男孩”还是“坏男孩”,真实的笑声都会引起听觉皮层、运动皮层、边缘系统、内侧前额叶和颞前区的活动。

 

 

通过分析“好男孩”、“坏男孩”和“超坏男孩”听到笑声后的大脑神经活动差异,研究者发现,相比于“好男孩”,“超坏男孩”左侧前脑岛(anterior insula)的活动显著降低;另外,相比于“好男孩”,“坏男孩”和“超坏男孩”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的活动显著降低。

 

 

通过分析男孩们对笑声沉浸感的评分,研究者发现,“好男孩”更容易被笑声所感染,而笑声沉浸感评分与前脑岛的活动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该研究发现,具有破坏行为的男孩对于笑声的神经活动和沉浸感评分均有异常,这种异常的神经活动主要发生在前脑岛和辅助运动区。其中,辅助运动区会在我们听到别人的笑声也跟着哈哈大笑时被激活,而前脑岛会促进运动系统对情绪性发声的反应,并参与情绪体验的加工。因此,“超坏男孩”的前脑岛对笑声的神经活动减弱可以部分解释“超坏男孩”笑声沉浸感评分低的行为。

 

参考文献:
O’Nions et al., Reduced Laughter Contagion in Boys at Risk for Psychopathy, Current Biology (2017).

 

本文为原创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