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周仁来教授课题组在《Human Brain Mapping》杂志发表题为《Motivation but not valence modulates neuroticism dependent cingulate cortex and insula activity》的文章,揭示了动机而非效价对高神经质个体加工情绪刺激时突显网络激活的影响。
神经质是几大人格特质中被研究得最多的一种,因为神经质与众多精神障碍有关,比如具有高神经质特质的个体更容易患焦虑症、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神经质人格的个体通常容易陷入担忧、焦虑、愤怒、悲伤、烦躁等不愉快情绪体验中。研究者们关注从情绪角度考察神经质人格个体在加工情绪刺激时的神经机制,以期解答神经质个体为什么容易陷入负性情绪体验中。
目前的研究结果发现,神经质个体具有负性加工偏差且恐惧习得系统更敏感,因此压力水平和负性情绪体验水平会更高。高神经质个体对情绪冲突有更高的警惕,并且对负性刺激有更多的注意偏向。大量研究从情绪效价角度发现高神经质个体在加工负性刺激时杏仁核、前扣带回、脑岛等区域的激活水平更高。杏仁核是情绪加工的关键脑区,前扣带回和脑岛是突显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突显网络的激活水平反映了个体大脑从默认模式转换到与任务相关的激活模式的能力,且研究发现,突显网络功能异常与精神病、抑郁症等有关。
但是,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情绪在根本上来源于欲求动机系统和防御动机系统的不同激活。防御系统在威胁情境下激活基本行为,表现为退缩、逃跑以及攻击等;欲求系统在食物充足等利于生存的情境下激活,基本行为表现为进食、交配以及抚养等。情绪状态的强度反映了动机系统的激活强度,推动欲求行为和防御行为。本研究试图从情绪的动机维度考察神经质个体为何更易体验负性情绪。
我们选取了26名高神经质个体和24名低神经质个体,让她们靠近或远离积极或消极图片,同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采集大脑活动信号。具体流程见图1。实验分为两种类型的block。所有的图片在最初呈现时占屏幕的75%,在“趋近”block中,当图片出现时,被试被要求按键来趋近这张图片,被试按键后,这张图片会变得越来越大,直到100%占满屏幕,图片变大的持续时间是3秒钟。同时,被试需要想象自己正在靠近这张图片。在“回避”block中,当图片出现时,被试被要求按键来回避这张图片,被试按键后,这张图片会变得越来越小,直到占到屏幕的50%,图片缩小的时间也是3秒钟。同时,被试需要想象自己正在远离这张图片。图片类型有积极图片、消极图片和中性图片。
图1 程序流程图
结果发现,在整个实验任务中,高神经质组比健康组女性在左侧上顶叶([-21 -55 56], k=432, t=5.41, p<0.001 FWE 矫正, 见图2)有更强的激活。该区域的强激活与在恐惧学习和预期负性刺激中观察到的脑区激活模式很相似。该区域还与控制加工有关,高神经质个体在这个区域的强激活可能反映了其需要更多的控制努力才能完成此任务。
图2 高神经质组比低神经质组女性在左侧上顶叶有更强的激活
本研究还发现,高神经质个体与低神经质个体相比,在加工正性图片比加工负性图片时双侧眶额皮层有更强的激活(右侧: [36 53 -7], k=239, t=4.81, p=0.005 FWE 矫正; 左侧: [-39 50 -13], k=130, t=4.45, p=0.050 FWE 矫正; 见图3)。眶额皮层是加工情绪刺激效价的关键脑区,也参与加工强化物的惩罚属性。结合本研究的结果,高神经质个体可能会把负性刺激评价为更负性,这也为高神经质个体的负性加工偏差提供了证据。
图3 高神经质个体比低神经质个体在加工正性图片比加工负性图片时,双侧眶额皮层有更强的激活
本研究的重要发现是突显网络的激活差异。本研究使用了一个双侧前扣带回的和双侧脑岛的mask作为兴趣区进行分析。考察这个区域组别和效价的交互作用,以及组别和动机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只有组别和动机的交互作用显著。低神经质个体在趋近图片比回避图片时,膝部前扣带回有更强的激活,但是高神经质个体没有表现出动机上的差异([0, 20, -10], k=221, T=3.73, p=0.020, FWE 矫正; 见图4)。同样的效应也在右侧前脑岛处发现([33, 14, -13], k=43, T=4.05, p=0.010, FWE 矫正; 见图5)。但是组别和效价的效应在这两个区域中没有发现。
图4 低神经质个体在趋近图片比回避图片时,膝部前扣带回有更强的激活,但是高神经质个体没有表现出动机上的差异
图5 低神经质个体在趋近图片比回避图片时,右侧前脑岛有更强的激活,但是高神经质个体没有表现出动机上的差异
前扣带回和脑岛区域是突显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往研究多关注情绪刺激的效价对神经质的影响,很少有研究关注动机状态。而本研究的结果却发现,动机对神经质个体脑区激活的影响要显著大于刺激效价对脑区激活的影响。很少有研究考察神经质与突显网络异常的关系,但是有很多研究考察了抑郁与突显网络的关系,并归因于负性偏差。关于抑郁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在成功抑制对负性刺激的注意时,前扣带回有更强的激活,这似乎说明抑郁症患者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才能将注意从负性刺激上转移开。但是,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高神经质个体在回避情绪刺激时有更强的前扣带回和脑岛激活,无论刺激类型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这似乎说明高神经质个体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才能完成回避情绪刺激的任务,不管面对的是积极刺激还是消极刺激。
该研究揭示了动机在神经质个体情绪加工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突显网络的影响。而动机恰恰是被以往研究所忽视的,未来研究应该考虑动机因素的作用。
周仁来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邓雅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李世佳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周仁来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团队成员还包括来自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 Tübingen)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学院(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nd Psychotherapy)的Martin Walter教授。
文章来源:Deng, Y., Li, S., Zhou, R., & Walter, M. (2018). Motivation but not valence modulates neuroticism dependent cingulate cortex and insula activity. Human Brain Mapping (2). DOI: 10.1002/hbm.23942.
本文为原创编译,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