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专栏
人老了,情绪识别能力会下降吗?
时间: 2020-05-14     作者: 邓雅菱


老化,是大家都不喜欢的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很多功能都开始减弱,比如:视力和听力下降、忘性增大、信息处理速度减慢、注意力很难集中、从无关信息转换到与当前任务有关的信息更难等,这些都是与信息加工有关的认知能力。然而除了认知能力以外,我们人类还有很重要的社交情绪能力。虽然老化带来认知能力的下降,但是通常老年人更稳重、处变不惊,也不像年轻人一样大喜大悲,阴晴不定,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能力似乎是越来越好。情绪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是情绪识别能力,即通过观察判断他人处于什么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接触大量的人,最直观反映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的就是他们的面部表情。

相信绝大部分读者都听家里长辈对你说过这样的话:你眼睛一转,我就知道你想干嘛。长辈们这么说似乎是想表达自己有很强的情绪识别能力,毕竟活了这么久,见过太多人和事了。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到底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研究者们选取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参与面部表情识别任务,想探索此问题。有三个组,分别是青年组(20-35岁)、中年组(40-55岁)和老年组(60-75岁)。让他们在电脑屏幕上观看情绪面孔,每张面孔单独呈现,时间为1秒,然后出现很多个按钮: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平静、中性、惊讶、都不是,被试按键选择刚才看到的面孔是哪一种情绪。随后让被试对所有的面孔表情进行评价,维度分别是效价(1分表示非常不愉快,7分表示非常愉快)和唤醒度(1分表示非常平静,7分表示情绪非常强烈)。实际观看的面孔表情有四种,分别是高兴、愤怒、平静、惊讶。实验全程采集被试的脑电信号,面孔识别任务之后还进行了认知能力测试。

结果发现,三个组对情绪面孔的主观评价都是一样的,但脑电反应却不同。对面孔表情的加工通常有三个阶段,分别是:1)早期视觉加工阶段,反映为P100成分;2)面孔特征编码阶段,反映为N170成分;3)情绪解码阶段,反映为N250成分。

在早期视觉加工阶段,也就是P100成分,三组被试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在面孔特征编码阶段,三组被试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见图1)。老年组(红线)的N170波幅显著高于青年组(蓝线)和中年组(黑线)。N170波幅的增大说明老年组被试需要更多的神经活动才能完成对面孔特征的编码。并且左右半球的差异也出现了年龄的效应。青年组和中年组右侧大脑的N170波幅显著高于左侧大脑,但是老年组正好相反,左侧大脑的N170波幅大于右侧。发展的研究发现,从出生开始,人类大脑对面孔的识别都是右侧激活大于左侧,但是本研究发现,老年人偏侧化现象反过来了。这种偏侧化现象的颠倒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情绪认知老化的一个神经指标。

 1 三组被试N170成分的波形图

在面孔表情情绪解码阶段,三组被试也有明显的差异(见图2)。老年组(红线)的N250波幅相比于青年组(蓝线)和中年组(黑线)下降了。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未充分使用策略,或者是因为老化带来的脑萎缩改变了大脑结构。

认知能力的测试显示,老年组的认知能力确实显著低于青年组和中年组。老年组的面孔识别成绩虽然没有降低,但是从脑电信号上看,老年组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才能完成面孔特征编码,而在情绪解码时则需要较少的认知努力。

虽然原文作者并没有讨论这一点,但笔者认为,老年人面孔表情识别能力整体还保持着较好的水平,没有像认知能力一样受到明显的损害。但从具体细节看,老年人面孔特征编码能力下降了,但由于丰富的社会经验,其情绪解码能力却是提升了。情绪解码能力的提升弥补了面孔特征编码能力的下降,使得整体表现完好。长辈说的那句:你眼睛一转,我就知道你想干嘛了,似乎有了科学依据。老年人比年轻人解码情绪的能力确实更强,但前提是他们得能够正确编码情绪面孔特征,而这个过程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所以想要在长辈面前掩饰自己的情绪,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除非你有超强的情绪调节和面部表情管理能力。想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吗?请继续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