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
(专业代码: 081001)
一、培养目标
脑科学的发展,在国际上被称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革命:脑科学革命。以脑科学为基础的新一代智能科学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挖掘、仿生智能等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热点。脑科学与智能媒体技术方向是中国传媒大学实施创新工程,旨在冲击世界一流科技水平的创新研究方向,它的内涵是研究基于脑科学的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
智能媒体方向主要进行基于脑科学的仿生人工智能以及神经计算的研究。通过对脑科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以脑科学生理知识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进行计算神经模型的搭建并应用到智能媒体领域。
本方向作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培养目标是为新一代智能媒体领域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通过三年的学习与研究时间,使学生深入掌握系统理论和应用方法,在研究项目带动教学研究的思想支持下,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从事专业研究及相关实践工作的能力,为新一代智能媒体领域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
新人工智能与媒体技术(研究方向代码:08)
四、学制与学分
1、学制要求与培养环节:
本专业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制为3年,分为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实习实践三个环节。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实践实行学分制,学位论文实行申请答辩制。三年制专业所有课程要求在第一、二、三学期修完。
2、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
五、课程设置及相关要求
1、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附表)
2、凡以论文作为考核方式的课程,研究生必须向研究生综合管理系统提交电子版论文稿,上传到http://yjsy.cuc.edu.cn/Login.html,接受论文原创性及学术规范的审核;如任课教师要求,研究生也须向任课教师提交打印版论文稿。研究生的学期论课、作业、考题、答卷等材料由各开课单位负责保管,保管时间至研究生毕业后两年,以备检查与调用。
3、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通过研究生院组织的学位外语考试,并达到相应要求。
六、 考试要求
1、课程学习和各种教学实践环节,均需按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必修课程的考核一律采取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选修课程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2、学术活动、专题讨论、文献阅读、选题报告、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的考核,采取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主要根据平时完成作业(包括艺术实践的数量与质量、专题讨论、文献阅读、读书报告)的情况进行,并由指导教师或有关教师写出评语和考查结果,记入学习档案。
3、考核(考试或考查)成绩分为及格与不及格,以百分制记分。考核不及格应当由本人写出补考申请,经导师同意后,允许补考一次。整个学习期间,补考不及格超过一门或无故不参加考试者,取消申请硕士专业学位资格。
4、研究生开题前应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合格,方能开题进入创作与论文阶段。
七、社会实践与业界实习
研究生须根据科研和论文工作的需要,进行业界调研、社会调查、收集资料与实验等业务实践/实习工作,所需时间应计入科学研究工作的时间内,须填《实践考核表》。
除平时学术活动外,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专业在小学期安排的各种与本专业相关的业界实习活动,须填《实习活动考核表》。
实习和实践可以任选其一。
八、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1、学术活动
除参与日常学术活动外,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院或本专业安排的各种课外学术训练活动(包括各种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讨论会、学术沙龙等),须填《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每位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阅读一定数量与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写出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报告在开题报告过程中由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评审。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一般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采用研究生答辩的方式。文献综述应该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径和可行性分析、预计关键技术和难点、论文详细研究进度和主要参考文献等。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通过者,计1学分。开题报告未通过的,限两个月内重新开题。
3、学术论文发表
硕士生在学期间,有关发表学术论文、参研科研项目等要求执行学校有关规定。
4、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在第5学期进行,执行《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5、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最后环节,论文答辩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程序按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位办有关规定执行。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采用专业指导小组领导下的导师负责制。指导小组由导师及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或获得博士学位的讲师组成,由本专业导师担任组长,负责拟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具体实施专业指导小组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负责研究生的日常学习指导、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指导。
十、附件
课程设置附表
注:
学分:一般情况下有2学分,3学分,4学分三种学分分布;
总学时:一般情况下有32学时,48学时,64学时三种学时分布;
周学时:一般情况下有2学时,3学时,4学时三种学时分布;
开课学期:如第1,第2,第3学期等;
开课周次:有1-16周,1-8周,9-16周,1-12周,四种开课周次安排。
2016级硕士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
(专业代码:081001)
一、培养目标
脑科学的发展,在国际上被称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革命:脑科学革命。以脑科学为基础的新一代智能科学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挖掘、仿生智能等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热点。脑科学与智能媒体技术方向是中国传媒大学实施创新工程,旨在冲击世界一流科技水平的创新研究方向,它的内涵是研究基于脑科学的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
本方向作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学习与研究时间,使学生深入掌握系统理论和应用方法,在研究项目带动教学研究的思想支持下,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从事专业研究及相关实践工作的能力,为新一代智能媒体领域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智能媒体 (研究方向代码:07)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1、本专业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分为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三个阶段,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实行学分制,学位论文实行申请答辩制。三年制专业所有课程要求在第一、二、三学期修完。
2、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
四、课程设置及相关要求
1、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附表
2、所有需获学分的结课论文须上传到http://gsupload.cuc.edu.cn/ 或 peiyang.cuc.edu.cn /论文管理平台
3、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通过研究生院组织的学位外语考试,并达到相应要求。
五、社会实践及学术活动
1、硕士生须依据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的需要,以业界调研、专题调查、实验实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社会实践,所需时间贯穿在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工作两大阶段之中。须填《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考核表》,此环节计1学分。
2、硕士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校、学部(学院)及本专业和导师安排的各种学术活动,参加相关学术报告会议,不少于10次。须填《《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计1学分。
3、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定期向导师(组)汇报研读文献、专题课作业论文、参与科研项目进展等情况,并接受导师(组)的指导、监督和检查,计1学分。
六、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硕士生完成课程学习环节后,须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阅读一定数量的科技文献,并遴选出拟研究的科研课题(开题)。硕士生开题报告按照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评审,开题答辩在第三学期内进行。开题答辩经评审不通过者,须限期重新开题,由原评审小组组织重新评审,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计1学分。硕士生应就开题报告所确定的选题,在导师(组)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专门知识,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严谨的科研活动,努力实现开题报告所确定的研究目标。
2、科研报告与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做科研报告或学术研讨 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校或学部(学院)的学术论坛做科研报告1次。完成累计4次计2学分。其他学术活动的要求执行学校有关规定。
3、学术论文发表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在学术期刊或EI检索会议发表至少1篇与本人论文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计1学分。
硕士研究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须署名“中国传媒大学”。
4、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在第4学期末,第5学期初之前进行,执行《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计1学分。
5、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的最主要体现形式,硕士生应在导师(组)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学位论文采用评审和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学位论文实行申请答辩制,硕士生从通过开题报告至参加公开答辩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有关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质量要求及答辩工作等要求执行中国传媒大学有关专业学位论文工作的各项规定。
学位论文的全文查重率不得超过20%。
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最后环节,论文答辩由学院统一组织,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程序按中国传媒大学学位办有关规定执行。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指导小组由导师及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组成,由本专业导师担任组长。
导师(组)负责制订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八、研究生教学培养过程中须遵守《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规定》
九、附件
课程设置附表
注:
学分:一般情况下有2学分,3学分,4学分三种学分分布;
总学时:一般情况下有32学时,48学时,64学时三种学时分布;
周学时:一般情况下有2学时,3学时,4学时三种学时分布;
开课学期:如第一,第二,第三学期等;
开课周次:有1-16周,1-8周,9-16周,1-12周,四种开课周次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