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培养方案
2017级博士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

(专业代码:0810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要求:

思想政治上,要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恪守科学道德,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具有为科学事业奋斗和献身的精神追求。

专业素质上,通过几年学习与研究,深入系统掌握理论和应用方法,在研究项目带动教学研究的思想支持下,使学生具备很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从事专业研究及相关实践工作的能力,为新一代智能媒体领域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方向

新人工智能与媒体技术(研究方向代码:05)


三、学制与学分

全日制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的学制为3年(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分为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三大环节。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环节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在其导师(组)的指导下,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具体制订其本人的《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原则上必须在第1个学年内完成,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总体工作时间不得少于2年。

博士生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如下:


四、培养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应根据本学科专业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及个人的实际情况,学习有关课程和开展学术交流,以达到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掌握学术前沿之目的,培养博士生进行创造性研究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导师(组)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组织选题报告评审会和学位论文答辩等。

为保证培养质量,执行《中国传媒大学关于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的暂行规定》并定期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记录单》。


五、课程设置及相关要求

在博士生培养阶段,应进一步拓宽博士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加深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位论文水平,增强博士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共分为公共必修课、方法类课程、(跨)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和补修课等共7类,具体见课程设置附表。

1.选课要求

①第一外国语必修语种应与博士生入学考试语种一致。

②公共必修课、方法类课程、(跨)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学位课程。

③博士生应必修导师指定的选修课。跨专业或同等学力的博士生,必须补修至少2门本专业硕士阶段的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或指定研究方向课程),不计学分。

2、授课方式

博士生的课程学习根据课程性质及听课人数,可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做学术报告、写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提倡自学为主,讲授及讨论为辅的学习方式,培养博士生自学、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学习要求

具体参见《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规定》、《中国传媒大学关于博士生课程教学的补充说明》。此外,凡以论文作为考核方式的课程,研究生必须向研究生综合管理系统提交电子版论文稿,上传到http://yjsy.cuc.edu.cn/Login.html,接受论文原创性及学术规范的审核;如任课教师要求,研究生也须向任课教师提交打印版论文稿。


六、科学研究及相关要求

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组)指导下,尽早明确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广泛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把握主攻方向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自己提出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须通过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评审会必须在本学科范围内公开举行。

1、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博士生大量阅读有关文献是做好选题和论文工作的基础,本学科规定阅读文献不少于100册(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0册(篇)(由专业指导小组和博士生导师提供)。

博士生选题报告应包括:课题来源及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本课题领域前人开展的工作及当前国内外前沿情况;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手段;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将采取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主要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的预期目标等。

选题报告经评审不通过者,应就原选题做补充研究,在2个月内重新提交选题报告,由原评审小组组织评审,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选题报告经评审通过者,若学位论文课题因故出现重大变动,应重新作选题报告。具体规定见《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暂行规定》

2. 实践环节

博士生实践环节可以是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

教学实践可安排本科生或硕士生授课(课程部分内容)、辅导、指导本科生或硕士生创作实习、协助指导本科生、硕士生相关研究等;专业实践可从科研中选定,也可安排实验室工作。博士生须填写《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实践调查考核表》,并提交不少于3000-5000字的实践报告或田野调查报告。

3.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本学科领域内的各类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并就个人研读学术著作(论文)、学位论文进展、科学研究及取得的成果等情况,在本学科或本研究方向范围内至少作一次学术汇报(不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另一次至少在校级(含)以上学术研讨会上做学术汇报和学术研究演示。完成累计2次计1学分。

4. 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要求

相关要求参照《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科研论文的暂行规定》执行。


七、综合考试

博士研究生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环节,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学位论文的任意2章后,须参加综合考试。具体规定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综合考试暂行办法》。


八、学位论文工作与答辩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采用评审和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

1、学位论文撰写

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应在导师(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其撰写过程是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写作能力进行系统训练与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继续。

博士生应就选题报告所确定的选题,将研究工作的全部内容进行科学总结,表达本人在科学研究环节中所取得的创新性科研成果或重要科研成果,撰写出符合规范的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学位论文。相关要求见《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及摘要的编写格式和要求》和《中国传媒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

2、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实行申请答辩制。

博士生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并经导师(组)同意,可申请正式学位论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详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及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的规定》、《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程序》和其他相关规定。


九、学位审核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由博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组)同意后,按国家学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要求和程序,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申请工学博士学位。


十、附件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注:

学分:一般情况下有2学分,3学分,4学分三种学分分布;

总学时:一般情况下有32学时,48学时,64学时三种学时分布;

周学时:一般情况下有2学时,3学时,4学时三种学时分布;

开课学期:如第1,第2,第3学期等;

开课周次:有1-16周,1-8周,9-16周,1-12周,四种开课周次安排。




2016级博士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艺术与科学

(专业代码:0810J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要求:

思想政治上,要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恪守科学道德,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具有为科学事业奋斗和献身的精神追求。

专业素质上,通过几年学习与研究,深入系统掌握理论和应用方法,在研究项目带动教学研究的思想支持下,使学生具备很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从事专业研究及相关实践工作的能力,为新一代智能媒体领域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方向

脑科学与智能媒体技术  (研究方向代码:01)


三、培养年限与学分

全日制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为3-4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8年),分为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三大环节,其中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如下:


四、培养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应根据本学科专业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及个人的实际情况,学习有关课程和开展学术交流,以达到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掌握学术前沿之目的,培养博士生进行创造性研究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导师(组)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组织选题报告评审会和学位论文答辩等。

1.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也可和其他高校、研究单位或工厂企业联合培养,并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加指导。

2.博士生在第一学期的前三周内,在其导师(组)的指导下,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具体制订其本人的《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

3. 博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第三个学期内提出开题报告,就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根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和课题条件等作出论证。具体规定见《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暂行规定》,计2学分。

4.博士生必须通过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学位论文选题、学科综合考试等相关考评组成。博士研究生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环节及选题报告后,须参加学科综合考试。具体规定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暂行办法》,计2学分。

5.博士生实践环节可以是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可安排本科生或硕士生授课(课程部分内容)、辅导、指导生产实习、协助指导硕士生相关研究等;专业实践可从科研中选定,也可安排实验室工作。博士生须填写《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实践考核表》,并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报告,计2学分。

6.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参加本学科领域内的各类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等,并将个人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以论文、专利等形式公开发表,各计1学分。对于成果发表的具体规定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科研论文的暂行规定》,共计3学分。

7.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检查督促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指导研究生论文选题、文献查阅、调研、科研工作、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

8.导师所在导师组在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论文工作及论文撰写、预答辩和答辩等各个环节上应积极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并起到质量监控的作用,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五、课程设置及相关要求

在博士生培养阶段,应进一步拓宽博士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加深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位论文水平,增强博士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

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共分为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程、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和补修硕士生课程等共6类,具体设置见附件。

1、选课要求

①第一外国语必修语种应与博士生入学考试语种一致。

②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程、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必修。

③博士生应必修导师指定的选修课。跨专业或同等学力的博士生,还必须补修至少2门本专业硕士阶段的主干课程。

2、授课方式

博士生的课程学习根据课程性质及听课人数,可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做学术报告、写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提倡自学为主,讲授及讨论为辅的学习方式,培养博士生自学、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学习要求

具体参见《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规定》、《中国传媒大学关于博士生课程教学的补充说明》。


六、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及答辩

博士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工作是完成科学研究与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是判断博士生能否能被授予博士学位的关键,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工作是反映博士生是否掌握了坚实而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是否具有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是否具有创新性成果的重要依据。

1. 博士论文选题应是从本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提出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或国民经济具有较大理论意义及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的课题。博士生应在导师(组)指导下,在广泛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把握主攻方向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提出论文选题。

2. 博士论文应做选题报告,博士生所导师组应组织选题报告会并对选题进行审查和把关。具体规定见《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暂行规定》。

3. 博士生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环节及选题报告后,须参加学科综合考试。具体规定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暂行办法》。

4. 为保证论文质量,论文工作必须有一定工作量,用于论文工作的科学研究时间一般不少于二学年。

5.  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及以上级别的学术期刊上或国际会议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选题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3篇以上,其中至少发表1篇SCI或EI期刊论文,或至少发表2篇SCI或EI检索的会议论文。其它相关要求参照《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科研论文的暂行规定》执行。

6. 博士论文撰写必须符合《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及摘要的编写格式和要求》和《中国传媒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博士论文基本完成后,应进行预答辩,答辩小组对论文进行质量监督并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修改并正式提交论文,导师组方可批准进行论文评阅。

7.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博士论文达到中国传媒大学相关文件规定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方能申请答辩。详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及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的规定》、《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程序》和其他相关规定。


七、学位审核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由博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组)同意后,按国家学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要求和程序,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申请工学博士学位。


八、附件

《艺术与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表